导读:记者从上海越剧院获悉,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、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于2011年2月19日下午2时在沪病逝,享年89岁。袁雪芬是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。上世纪四十年代,包括袁雪芬在内的“越剧十姐妹”发起
记者从上海越剧院获悉,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、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于2011年2月19日下午2时在沪病逝,享年89岁。袁雪芬是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。上世纪四十年代,包括袁雪芬在内的“越剧十姐妹”发起越剧改革,改造越剧旧戏班制度,把崭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引入越剧,更将鲁迅名著《祝福》改编成越剧《祥林嫂》上演,轰动一时,该剧亦被誉为“新越剧的里程碑”。数十载艺术生涯中,袁雪芬形成了独创的“袁派”艺术,其唱腔旋律淳朴,感情真挚深沉,韵味醇厚,委婉缠绵。1953年,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并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,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的经典之作。
1942年10月,袁雪芬倡导越剧改革,剧目多数为悲剧,越剧原来曲调单纯、活泼、跳跃的四工腔不能适应,袁雪芬从人物出发,在传统唱腔音调进行中,频繁地、重复地运用变音,就是7音,形成一种悲哀哭诉的唱腔音调,逐渐形成一种激进的、下行的旋律的特点,呈现出哀怨深沉的唱腔格调。1943年1月的《断肠人》中“断肠人越想越断肠”这段唱就是代表。
1979年左右,袁雪芬登台最后一次演出了《祥林嫂》,在此以后,她就退居二线,再也没有重返舞台。黄德君告诉记者,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,可是袁雪芬却说,自己不会做戏霸,不要“死”在舞台上。“她清楚地知道,花旦就是青春饭,青春已逝,再在台上装嫩,总是矫揉造作”。他说,这也是袁雪芬的大家风范,她说与其在舞台上多“耗”几年,不如从理论入手,为越剧留下一些精神财富,把更多舞台实践机会留给年轻人。
袁雪芬(1922.3.26-2011.2.19),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。中共党员。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、名誉院长,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,全国政协常委等。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,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。1938年到上海,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。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、朴实深沉,韵味醇厚,节奏明快,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,被称为“袁派”。袁雪芬参与整理并主演了传统戏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西厢记》,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。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名人汇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图片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copyright © 2020 名人汇 All Rights Reserved